韩丽萍1892013156
(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梧桐”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是李白对古人思想的高度集成,也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与人格魅力的载体。研读这一意象,对我们了解李白及其的诗文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李白梧桐意象
“中国诗人很早就自发的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他们看来,艺术创作因人对物的感触而发生,即《毛诗序》之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然而,古典诗歌的抒情起初是物我分离的,并未与生活,情感融为一体。直到唐宋时期,才真正实现了‘意’与‘象’的高度融合,使诗歌的情感避免了直接叙述和过多的直接抒情,而使诗歌的情感、情绪、意念获得了形象、具体、生动而直观的表现①。古人们常常借助多种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月意象,柳树,水意象……从而使得自身之情与自然之景浑然一体。而梧桐也不例外,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意象,它频频出现在古人的笔下,具有很多象征意蕴。例如,它是祥瑞的象征,它是文人诉说落寞悲愁的知音,它也常常带着凄凉感伤的印记走入唐诗宋词之中,进入了李白的诗歌中。
一、渲染了诗人无以言说的愁思
多愁善感似乎是古代文人们共同的特征,他们常常借助梧桐来抒发心中的愁情,李白也不例外。李白性格豪放、潇洒、个性、磊落不羁。但在他内心世界中又无不潜藏着浓浓的忧愁。例如《秋浦歌》中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由此可见,其愁之深之长,无不令人悲叹。但他在宣泄心中愁苦时却又不仅仅是采用直接抒情的形式,也常采用委婉含蓄、细腻、深厚的笔触去抒发其无以言说的愁思,即借助客观物象来渲染。李白一生积极入世,渴望功名,力求“济苍生”“安社稷”,但却仕途坎坷,使得他不得不愁,就像他在《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中说:“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他临风怀念与自己有过相似经历的前代诗人谢眺,虽古今世隔,但他们的精神却又是瑶瑶相接的。他那渺茫,惆怅的心情,传达了他政治上的苦闷和彷徨。
二、抒发了诗人的孤独感
“孤独意识在文学作品中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是文人表现自身或是或是个体生命因遭受政治打击、命运挫折抱负无由施展,难遇志同道合者的孤独体验;一是文人从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对抗性,无法克制的矛盾这一哲学层面上,来揭示个体生命乃至人类生存状态,生命意识”。②李白的孤独感也可以以此来解释。
李白诗中的孤独渗入了“孤桐”这一意象,《琴赞》:“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李白借助梧桐来与古人遥遥相望,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而“梧桐生蒺藜,绿竹乏佳宾。凤凰宿谁家?遂与群鸡匹。”(《送薛九被馋去鲁》)有才之士不被重用而被轻贱,自己犹如凤凰一般无处托身,一种无人帮助的孤独感涌上心头。因此,他们对孤独的体验是最为深刻,对孤独的抗争尤为执著。日益深化,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就成为了他们创作的重要心里机制之一。”③正是这种孤独李白不吐不快,骨鲠在喉,于是奋笔疾书。从古至今的诗人们,由于现实生活的孤独与尴尬,他们无法宣泄,于是便选择了梧桐作为自己情感交流的对象,并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如方蔚林所说:“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情感赋予客观的物象,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了主体意识情思而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④李白和古人们一样,将自己的孤独情绪寄托在梧桐身上。
三、体现诗人的高尚人格
李白终生志在“申管、宴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王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襟怀坦荡,心直口快,表里如一,蔑视权贵。虽积极入世,却屡遭贬谪。即使如此,彷徨苦闷的他依然表现出高标独立,贞洁不渝的高尚人格。“妾本秦罗敷”一句是自矜身份如罗敷之贞洁耳。⑤“凤凰不与鸱枭同枝而应栖息于梧桐枝上,关于这一点在《庄子·秋水篇》中可以得到印证,如其所言:“夫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由此可见,李白眼中的梧桐是高贵的象征,这也折射了他自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李白诗作中,他又好将梧桐与杨柳、金井、银床等意象相融合。在古代,“金井”多指有金饰的宫廷园林之井,古人筑井多用辘轳汲水,较讲究的井上辘轳架一般饰以银色,因此多称“银床”。金井、银床都是高贵身份的象征,李白借此以显示身份的高贵,体现在他的诗中则有:“入门紫色鸳鸯,金井双梧桐”(《效古二首》)。杨柳又常是高洁人格的代名词,李白在诗中也多次写杨柳,而与梧桐相映。
生活中的李白感物而生情,他把书写人生的目的投向了梧桐,使得这一物象打上了自己人格魅力与情感体验的烙印。他那高尚的人格美,他的悲愁情绪与孤独感都在梧桐身上得以生动而又深刻的体现。同时他又在艺术创作中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以及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说的“意象欲出,造化已奇”的境界。也如胡应麟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李白诗中的“梧桐”意象既是他对古人们思想智慧的高度继承,也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的意念与人格魅力的载体。同时,他将梧桐的审美意蕴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从而表达出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寓意。
参考文献:
①谭德晶:《唐宋诗词的艺术》,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46页。
②③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6页。
④方蔚林:《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移情观》1996年,第1期。
⑤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一),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第328页。
作者简介:韩丽萍(1983-)女,陕西宝鸡人。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