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优秀论文

首页 >> 教育科研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析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及多元主题 张晓能

发布日期:2019-02-21    作者:附中2     来源:    点击:

文章摘要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设计贯彻“主问题设计”和“少教多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咀嚼文本,认识作品人物;再利用自己的阅读经验,分析文本语言那深厚的意蕴,领悟其内涵和外延,从而进入作品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与人物命运同悲同喜。通过课堂摹写,以期达到作者、读者、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咀嚼文本 ; 认识人物 ; 进入内心 ; 摹写

设计理念】现代教育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探究文本再相互交流,对文本进行个性、共性解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在人物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在平淡自然之中孕育多元主题。

学情分析

学生对小说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阅读中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这在小说课堂教学中是有利因素。而在探究作品多元主题的思维习惯,写作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这两方面能力相对薄弱,需要重点指导、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评点阅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练习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弱势群体的辛酸和卑微,爱慕虚荣。

重点难点

1.学习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多元主题的分析。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型:学习方法指导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对话片段赏析

老师:“吸烟吗?”

学生:“不吸。”

老师:“那吃根薯条吧。”

学生:小心地接过薯条把薯条安心放在口袋里,而没有自然地伸出两个指头把薯条夹在耳朵上,心中暗暗感激朋友……

老师:“不沾点番茄酱吗?”

学生:一不留神将酱沾多了,便开始往碗里弹……

老师:“不吸?烟灰弹得很熟练嘛,把家长叫来!”

学生死活不承认,双方僵持着……

老师突然喊:“校长来了!”

只见学生慌忙把薯条从口袋里拿出来,放到地上使劲地踩……

教师提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肯定地让学生回去叫家长呢?

设计意图: “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导入,让学生欣赏人物对话从而奠定感情基调,还未真正进入文本就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方法点拨:(1)找出有关语言、行动、神态的语句。(2)分析揭示了什么心理。(3)分析刻画了什么性格。

要求:(1)紧扣关键词语。(2)联系上下文句。

回答下列问题:

1、菲利普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怎么说的?有什么心理?母亲怎么说的?有什么神态?什么心理?

(牡蛎:又称“海中牛奶”,是人类理想的健康保健食物,也是男性健康滋补佳品。)

2、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穷于勒时的语言、动作、神态怎样?揭示了他们怎样变化的心理?刻画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

3.根据小说情节,说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并试探究菲利普夫妇反复变化中不变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通过思考问题明白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问题的设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主题探究

“金钱关系”说:小说揭示了当时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婪,冷酷自私的丑陋嘴脸。

“同情”说:小说表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及弱势群体的辛酸和卑微。

“虚荣”说:小说揭露了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拓展迁移

1.通过合理想像续写文段。

下图中两人在干什么?你能用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描写刻画图中人物形象吗?

n

2.布置课后作业:

课外阅读莫泊桑的《羊脂球》,体会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用点评法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注重学生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1.程军梅[1]亢中仙[2]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2002

2.蒋岭-我的叔叔于勒(节选) 《初中生世界:初一》- 2009

3.王子宪-文学作品阅读?小说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生版》-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