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下,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被置于首要位置,落实“核心素养”就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面临的挑战,教师就必须从观念及教学上都有所转变,使“核心素养”逐步在我们的教学中形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 转变 学科素养 教育素养
核心素养现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它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使每位学生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作为一线实施教育教学的教师,我们必须从自身及教学方面有所转变,深入思考并挖掘内隐在教材中的化学核心素养,真正做到以化学知识为依托,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逐步形成,为教育的立德树人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现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及课堂教学的转变两个方面浅谈如下:
一、 教师观念的转变
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必须依托学科知识才能实现,教师是学科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智慧和素养,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养素养。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为素养型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有:
1、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就其内容而言,包括教师对学科知识之外或潜藏于学科知识之中的学科文化、学科精神、学科观念、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系统把握和感悟。主要表现在:(1)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首先要求能独立钻研和分析教材,并把教材编写的意图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在教学中就能深入浅出,讲到点子上,正所谓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使学生印象深刻而难忘。(2)教师对教材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觉听课像是在欣赏一幅独一无二的创作,感受我们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无形中激发学生对待学习、生活逐步有创造性。(3)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实施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在你的科学知识海洋里,你所交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一栗。”①的确,教师应该要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讲起课来才能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吐语不烦,令学生流连忘返,对学科也就产生极大地兴趣,从而很好的掌握学科知识,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基。
2、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对教材有深刻理解,有独到见解,达到通过点拨使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走出而豁然开朗的境界,也就是启发;也是一种教育智慧,在充满变化和问题的课堂中,对偶发事件能激动灵活的应对,也就是教育灵感。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素养主要有:(1)信息素养。能够主动从生活实践中查找、探究新信息;可灵活支配信息、较好的掌握选择信息并用于自己的教学中,使信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化学在生活、生产等方面的信息,教师有积累和收集并适时应用于教学。(2)创新素养。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把每次的教学都当作创意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形成激活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潜能的作用力。如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对于氯气参与的有关实验,可以想办法改进、创新做法,使实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3)跨学科素养。教师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跨其他学科的素养,要对生活的各个层面所涉及的各种知识有所把握,细心研究从学科联系、交叉、渗透之处探究问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4)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要求教师参与,到社会事务中并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优势,服务社区居民,为社会做贡献。(5)自我管理素养。简单的说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有效采取行动。如目标管理,明确努力的方向并积极向这个方向迈进,这无形中就给学生灌输了目标意识。
二、课堂教学的转变
教学的三个基本的必备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材,它们对教学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教学的转变也就应该从这三个要素入手,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对象及目的的转变
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教学中在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就化学教学而言,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重视让化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而对化学产生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参与,使他们感受知识的获取过程而增强他们对知识探究的渴望。
2、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因此我们必须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真正是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具体的做法:(1)先学后教,每节课前学生可以先对教材内容进行自学,主要是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阅读,起初教师可以适当指导,但不要过多干预,使学生能充分的利用课本中的文字、图表等信息,有自己的初步收获并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展示,重点交流不同点和创新点,在通过练习对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教”要在启发上下工夫,真正实现少教多学,把时间还给学生,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使学习过程变成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齐全的教学。引导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阅读教材,对于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之后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使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3、教学过程设计的转变
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文本,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应该内隐在教材内容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为实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教材,深入分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达到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案例如下:
该节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1》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教学环节1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展示海水的图片及海水晒盐、海水资源的利用相关图片,并提问海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通过海水晒盐等图片知道海水的主要成分---NaCl,自然引出海水富集大量的氯元素。
教学环节2 创设情境 引导探究
问题素材:84消毒液与洁厕灵为什么不能混合使用?
教学活动:1、﹝视频﹞84消毒液与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话题,围绕此内容,用家用的84消毒液与实验室的盐酸混合按步骤展开实验探究(用废弃的光盘盒进行),并记录实验现象;现象为:产生气泡,湿红纸褪色,干红纸无变化,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2、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已有知识从质量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角度对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并有意识的进行归纳整理。
活动设计分析:
设计意图:创设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初步获取关于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分析如下:
探究与创新思维:氯气的性质是在84消毒液与酸反应的实验探究中获得的,突出体现了化学实验在建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实验中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利用废弃的光盘盒自制了反应容器,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
化学变化与守恒思想: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氯气所发生的反应,根据质量守恒的思想分析反应后所得到的产物。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依据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推测产物,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氢离子、氯离子的存在等。
寻找证据进行推理:依据生活中的问题设计实验,寻找实验中的现象作为证据进行推理,分析反应产物。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建构研究非金属单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化学学习的社会价值:通过研究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合使用的原因探究以及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以废弃光盘盒为原料自制教具的目的分析,认识氯气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知道生活中含氯消毒剂的合理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从老师做起,在观念及教学中有所转变,充分利用教材,在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学科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使他们健康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①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