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既是诗歌欣赏的目标,也是诗歌鉴赏的方法之一,诗歌鉴赏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必考题型。“缘景明情”需由景入手,找出诗中景象,并通过对景物特点的分析,由景发挥想象和联想一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独特的意境,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和作品的主旨,得到美的享受。《夜归鹿门歌》的教学重点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了解孟浩然“隐逸超脱”的情感,倾听隐者之行板、归者之梵歌,最终达成对人生困顿状态的现实解读。
【关键词】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意象 意境 鉴赏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凝结了深厚人文精神和极高美学价值的古典优秀诗篇在课文篇目中的比重大幅提高;诗歌鉴赏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必考题型。因此,如何来鉴赏诗歌,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诗歌鉴赏,方法尤为重要。
可是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长期处在教无范式、学无套路的边缘位置。因此,探索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件极迫切又极有意义的工作。
一、缘景明情的涵义
“缘景明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第二单元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和鉴赏方法。①而早在清代王国维就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情,曰景。”②诗歌中的情景关系始终是鉴赏者关注的焦点。“缘景明情”是对鉴赏方法的运用研究,对其情景关系的研究、组合方式的研究,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究。缘景明情即需由景入手,找出诗中景象,并通过对景的修饰性词语、景的情感色彩的分析,由景发挥想象和联想一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独特的意境,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和作品的主旨,得到美的享受。欣赏古典诗歌,要领悟诗歌中的景和情。古典诗歌景表现得较显露,情往往深藏在景里面。我们如何通过景找到其中蕴涵的情?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来探讨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缘景明情。
二、缘景明情的步骤
1.绘景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夜归鹿门歌》,首先思考:按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的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场景。意象有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 月照、烟树、岩扉、松径,根据鲜明的信息时间黄昏和月夜以及空间江边和江中,概括出的画面分别是黄昏江景图和月夜山景图。
2.析景
第一由景发挥想象和联想在自己的脑海里一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用第一人称,再现诗歌中的场景。黄昏江景图:(1)江边有人来人往的喧嚣;(2)江边有小贩的叫卖;(4)江边有讨价还价的争执;(5)江边有红尘的离愁别恨……月夜山景图:(1)山中有悠然的钟声;(2)山中有朦胧的月光;(3)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4)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5)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6)山中有远离红尘的隐士……
第二思考它们有何不同特点?在这两幅画面中,作者是喜欢哪种画面?请学生自己谈看法,最后得出特点。渡头争渡是热闹嘈杂,充满生活气息,世人们归心似箭,特点是喧哗嘈杂;山寺黄昏的钟声清净、钟声绵长,上空的月亮皎洁清冷,岩扉幽深僻静,松径清静寂寥,这一个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月夜山景的气氛。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散了,树影清晰了。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山寺这样的氛围更是诗人神往的精神栖息地。
3.溯情
溯即追求探寻根源,溯情即追求探寻诗歌的根源,一切静语皆是情语,那么显露在外的景语的内核是什么?诗人在这样清幽宁静的环境中心境是如何的呢?诗人以幽人自况,诗人步庞德公的后尘隐居于此,与世隔绝,与禽鸟为伴,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合二为一,诗人的心里,渐渐不再急躁,不慕浮华,回归宁静,表现了诗人恬淡闲逸,悠然自在的隐逸情怀。所以夜归鹿门之归不仅仅是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从热闹的山村渡头到寂静的鹿门,而是从杂尘俗世向超脱隐逸的山林的回归。
三、学诗有道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何在高考中体现呢?高考汉语科要求考查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有五种能力层面的考查,鉴赏评价就是其中之一,考查学生应能把握文本相关寓意、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感知文本的思想魅力,并能从文本价值和审美角度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D③,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可以体现在诗歌意境的考查上,即此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我们的答题步骤也就跃然纸上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主要景物,即绘景)3.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双音节词即可,即析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谈,即溯情),清楚了解题思路,明晰了方法,接着我们就《夜归鹿门歌》梳理答案:1.前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江边场景,写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恬然自适,安于孤独的隐逸之乐。2.(运用对比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营造了一种宁静、清幽的意境。3.表现出诗人怡然自得的心情及超然洒脱的隐逸情怀。这样学以致用,落实了教学目标,也巩固了教学效果,落实了学法指导。
隐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人生方式是自古存在,从孔子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道隐,到庄子的超然心隐,到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的归隐,中国的诗人素尚自然,追求与自然山水合二为一的境界,隐逸便是他们独特的精神追求,而山水田园诗正是他们寄托隐逸情怀的佳作,这也佳作需要我们欣赏和学习,缘景明情,方为其中学诗之道。总之,高中语文要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出发,引导学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的品读能力以及对于其中人文精神的鉴赏能力,最终能够深层次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
注释:
①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2页。
②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5册,《静庵文集续编》,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28页。
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2017年,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