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成为初三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考复习的核心挑战。作为在校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与在校教研经验,结合师院附中学生具体学情,提出“精准定位考情、分层靶向施策、优化课堂设计”的三重路径,并以专题复习课为例,探索可操作的精准化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与学业质量突破。
一、精准定位考情:以“三研融合”锚定复习方向
“双减”要求教师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需基于三重研究构建复习框架:
1. 研读课标与命题趋势
结合2022版新课标与旧教材的衔接点,梳理“政治认同”“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例如,新旧课标均强调“宪法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需将其作为专题复习的核心。同时,分析近三年陕西中考真题,发现命题逐渐从知识记忆转向情境化应用,如通过时政案例考查法治实践能力。
2. 研判学情与分层需求
通过诊断性测试与课堂观察,将学生分为“基础薄弱型”“能力提升型”“拔尖冲刺型”三类。针对基础薄弱学生,以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针对拔尖学生,设置开放性问题。如“结合‘全过程人民民主’分析社区治理案例”强化高阶思维训练。
3. 研发专题学案与资源库
整合教材重点、时政热点与易错题型,开发“宪法专题”“生态文明建设”等模块化学案。如在“权利与义务”专题中,引入“网络暴力治理”热点案例,引导学生从法律与道德双视角分析问题,并配套分层习题库。
二、分层靶向施策:以“三阶递进”实现个性化提升
1. 基础巩固阶段:构建知识网络
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将碎片化知识系统化。如在“法治中国”专题复习中,学生以“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为主线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教师通过“问题链”引导补充细节。
2. 能力强化阶段:专项突破与错题归因
针对高频失分点(如“辨析题逻辑不清”),设计“三步审题法”:一划设问关键词,二联教材知识点,三析材料逻辑链。结合“错题集”开展变式训练,如将“消费者权益保护”选择题改为案例分析题,深化理解。
3. 素养提升阶段:时政融合与跨学科实践
选取年度热点:“乡村振兴”“科技自立自强”等创设真实情境,组织学习观看总书记新年贺词视频并进行解读,组织“模拟政协提案”“法治情景剧”等活动。例如,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修订”为背景,学生分组扮演立法者、家长、学生角色,从多主体视角提出建议,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三、优化课堂设计:以“三环联动”打造高效课堂
以一节“公民权利与义务”复习课为例,展示精准化教学路径:
1. 课前:数据驱动诊断
通过导学案发布预习任务“列举5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检查,定位共性问题“财产权与继承权概念混淆”,调整课堂重心。
2. 课中:任务链驱动思维
环节一:情境导入
播放“老人冒雨用现金缴医保被拒”新闻视频,提问:“此事件涉及哪些权利?政府应如何保障公民权利?”
环节二: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完成“权利—义务—责任”三联表,结合《宪法》条款分析案例,教师巡回指导并记录典型错误。
环节三:迁移应用
设计分层任务:基础组完成判断题纠错,提升组撰写“权利行使守则”,拔尖组模拟人大代表提出政策建议。
3. 课后:个性化巩固
布置差异化作业:基础组完成知识填空,提升组分析“高铁霸座”案例,拔尖组撰写“权利与义务关系”小论文,并及时批改反馈。
“双减”背景下的中考复习并非简单的“减法”,而是通过精准化教学实现“轻负高质”。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复习计划,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中考复习效率。教师需以课标为纲、以学情为本、以创新为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为学生通过“三重奏”策略将复习课堂转化为素养培育的实践场域,最终实现“减量不减质,增效更增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