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音乐作为小学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培养小学生基础音乐知识、良好音乐审美能力的核要根据合唱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融入课堂,掌握合心阵地。音乐不仅可以让小学生感受到音律之美,还能锻炼其语言能力。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的主要模块,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小学音乐教师唱的特点和技能。本文就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 音乐 合唱 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小学作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关键奠基时期,不仅要抓好语文、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还要从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方面发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育中,合唱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合唱教学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有深远影响,因此,如何能更有效的进行合唱教学是广大小学音乐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合唱教学能提高小学生的音感,还能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作为集体演唱且多个音部组合的音乐表达方式,合唱要求所有人高度配合,声调音量高度统一,并能准确传情,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一、合唱
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音乐门类,常有指挥,可有无伴奏。合唱要求单一声部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的旋律和谐,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声部数量不确定,一般有四个声部。多为男高音、男中低音、女高音、女中低音。合唱分为同声合唱和齐唱两部分。合唱是利用多声部、多层次、多种表现手法使团队内部达到高度配合协调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突出集体、埋藏个人的艺术,是集体艺术的结晶。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意义
合唱不仅能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让学生正确运用吸气技巧,增加肺活量。小学音乐教师在学生练习中应积极进行科学指导,使其能够熟练掌控自己的气息,同时在练习中注意保护自身的喉咙和声带。其次,合唱还能锻炼学生正确咬字,口齿清晰。歌曲咬字要标准、要字正腔圆,继而让歌曲整体统一、清晰明朗。此外,合唱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小学生在合唱教学当中可以感悟不同于独唱的音乐旋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素养。合唱艺术通过旋律、节奏、调性、和声四种音乐元素的组成,以独特丰富的表现形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美感。学生通过作品四种音乐元素感受到音乐之美,从自身的演绎能提高自己鉴赏音乐的审美能力。
三、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1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看谱、听音、辨别旋律是合唱学习的基础,学生要注重此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些技能直接影响到合唱歌曲声音的协调性和歌曲塑造出来的音色特点。现在很多小学生音乐课堂都不要求会识谱,基本都是用听唱法听熟歌曲旋律后再分句教学或跟钢琴学唱歌曲。从一开始就没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唱谱、唱词,学生已经习惯性地接受教师“教”后再“学”。所以学生从小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只能被迫的“填鸭式”学习,二错失了学习的有效性。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爱上主动学习。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锻炼其看谱、听音、辨别旋律的能力,循序渐进的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小学音乐教师要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进行授课规划,但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合唱基础。
3.2 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多维度教学。音乐课深受学生的喜爱就是因为其较为轻松的氛围,和可以欣赏到动听的音乐,同时可以不受传统课堂的约束。但是大多数同学会对音乐课从一开始的喜爱期待到后来厌倦,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单一性让学生感到无聊。部分教师上课都是先听音乐,然后一起鉴赏、提问,甚至连问题都差不多,故而缺乏新意。这让学生们对音乐课失去了新鲜感。这样
2023年第4期
的音乐课对学生们来说是毫无吸引力的,不会让他们融入到学习中去,也无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小学课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基础音乐知识的学习。首先就是要教会学生看谱,教师可采取多维度教学,多融入故事性和娱乐性的方法。如,可以举行课堂小比赛考察学生对看谱能力的掌握程度,通过胜负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接龙游戏锻炼学生对节奏性的掌握,逐步加快节奏或突然变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其反应能力;还可以按声部分小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另外,教学的有效性中还要锻炼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情感传递能力。只有学生有足够的共情能力和情感传递能力,才能在表演时充分调动观众情绪,使其融入到表演中,促进观众的观感。
3.3 家长监督的有效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父母的观念极其重要。合唱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家长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行动及情感上支持合唱活动。在小学生对合唱表演感兴趣时,家长要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在小学生开始懈怠时,家长要提醒他们不要放弃;在小学生合唱演唱成功时也要及时进行奖励。如果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则会让孩子越来越有动力。例如小学音乐教师组织班级内音乐活动,在学生需要上台表演时家长要尽量参与,并在台下给予鼓励,这能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家长的鼓励是最好的肯定,会让孩子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另外,家长还要监督孩子积极训练完成任务,具体来说可以陪孩子一起完成作业、和孩子比赛看谱听音辨别旋律。这样不仅有了更多陪伴时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还能让自己也学到一些知识。在课后作业中,教师也可以布置家长和学生一起观看合唱表演,和学生一起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共同进步。
3.4校园活动的有效性
合唱是一种表演性活动。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校园范围内更多的进行校园合唱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训练教室,每一次合唱训练都应该被重视,每一次重复都会有新的感悟。小学生每一次参加年级或校内比赛都应该在能力范围内搭建最好的舞台、有专业的评委团队,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从中得到启发,从而不断进步。如果只是在简陋的舞台,例行公事的表演完领到奖项,并不清楚此次表演的发光点和不足处,那么这样的合唱教学难以提升有效性。校园活动中的合唱应是为了进步而组织,所以要提供专业的舞台和评委团队,让学生的每一次表演都能获得启发,提高合唱表演能力。另外,还要多进行合唱表演的复盘,总结具体的不足和经验,强化合唱氛围的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是训练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合作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音乐教师一定要重视合唱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艺术合唱习惯,提高他们的音乐感知水平,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而打下良好基础。合唱教学通过声情并茂的演绎去感染欣赏乐曲的听众,它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音乐教师应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实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顺应新时代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谷颖.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魅力中国,2020,(45):259.[2]郭佰雅.论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方法[J].生活教育,2022,(26):81-83.[3]黄陈婷.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1,7(8):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