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

首页 >> 学习交流 >> 正文

“书韵含情,育心无痕”——师院附中教师读书分享活动第九期

发布日期:2025-03-03    作者:     来源:    点击:

书韵含情,育心无痕”——师院附中教师读书分享活动第九期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好书的引领;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人文情怀和教育理想,更需要书籍来浇灌。在师院附中教师读书分享活动第九期中,老师们精读深思,书香沁心,心得落纸,于阅读之旅尽展风采。

教师介宝梅

 

每一只鸟,都是天空的主角

                ——读《在乎每一只鸟》有感

介宝梅

读完《在乎每一只鸟》,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像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对教育的认知也随之升华到了全新的高度。

这本书宛如一面澄澈的镜子,清晰映照出教育的多元与复杂。它有力地揭示了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尊重、理解与悉心呵护。书中的“每一只鸟”,无疑象征着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学生。他们性格各异、兴趣不同、天赋有别,成长节奏也不尽相同,恰似鸟儿有着各自独特的习性与飞翔姿态。

书中大量生动的教育故事与案例,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如同灵动的麻雀,能迅速吸收新知识;有的学生则像沉稳的老鹰,更倾向于深度思考、厚积薄发。作为教育者,绝不能用单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更不能强求每只鸟以同样的高度和速度翱翔。就像书中那位老师,面对艺术天赋出众但传统学科成绩欠佳的学生,没有因学业成绩而忽视其艺术才华,反而为他搭建展示与发展的舞台,鼓励他在擅长领域绽放光彩。这种因材施教的做法,完美诠释了“在乎每一只鸟”的理念,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

“在乎每一只鸟”,还意味着要用心洞察学生的需求与困境。在教育这片广阔天空中,有些鸟儿可能因家庭环境、心理压力等因素迷失方向或折损翅膀。这就需要教育者拥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十足的耐心,如同细心的护林人,留意那些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及时给予帮助与支持。书中讲述的一位学生,因父母离异陷入自卑与孤僻,成绩大幅下滑。老师通过观察和与同学交流,敏锐察觉到他的变化,主动与其谈心,了解内心痛苦,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最终,这位学生重拾自信,成绩逐步提高。这个故事深刻表明,教育不仅是课堂上传授知识,更是在生活中陪伴学生成长,助其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在乎每一只鸟》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教育真谛的大门。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需要我们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需求,陪伴他们成长。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以书中理念为指引,努力成为一名真正在乎每一只鸟的教育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飞向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因为,每一只鸟都值得被在乎,每一个学生都是教育的希望与未来。

教师吴俊花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读书心得

吴俊花

看见,便是最温暖的回应。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粉色的封面和一幅大手拉小手的温馨画面映入眼帘,边缘还有一行小字写着: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变得更好的心理学书。打开书一句话吸引了我“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 即绝境”。让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曾忽视过哪个孩子?怀着不安的心情,我拜读了心理学家武志红一书《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感触颇多。

在当今社会,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的讨论日益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除了物质上的滋养,心灵的滋养同样不可或缺。孩子们如同初生的嫩芽,渴望阳光雨露,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爱。如果没有得到回应,对孩子来说,那就是最绝望的事情。无回应之地即绝境,身处绝境中的孩子,内心是孤独的,这种黑暗是很难被驱散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看见和回应。对于正在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被重视和被关爱是一种不断催人向上的力量,在学校里,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关爱。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粗化“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标准高、要求严,孩子是细线条,教师就要“粗线条”一点,高关注会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一旦关注降低,则导致心理产生较大落差,从而影响情绪等等。 同时教师应主动、耐心地关爱他们,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人关注的。

书中写道“很多时候,孩子不说,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我们。我们要做一个灵敏的捕捉者,不仅要看到孩子说出来的需要,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如果教师没有一双发现孩子闪光点的慧眼,也许就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多尝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去看一看孩子的需要,或许才能实现双向奔赴的美好。“回应,像一缕光照亮了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被理解、被看见”,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他人的反应来看见自己,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因此,让我们携手努力,用心去看见每一个孩子,用爱去回应每一份期待,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一片明媚的天空。

通过深读此书,我深刻领悟了与内向孩子相处的艺术。这些孩子在集体中,往往显得局促不安,难以像外向孩子那样自然吸引众人的目光,成为易被忽视的一隅。他们内心藏着对关注的深切渴望,却又害怕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害怕“抛头露面”带来的不安与尴尬。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以温和、 具体的方式,来回应那些细腻而真挚的关怀。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适时调整教育的“刻度”,为内向的孩子提供更加宽松与包容的成长环境。我们要意识到,这些孩子自我要求严格,内心细腻如丝,因此, 在给予关注时,需保持一份“粗线条”的豁达,避免过高的期望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要警惕关注度的骤减可能引发的心理落差,这会对他们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为了真正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教师应展现出主动与耐心,用时间和陪伴构建起信任的桥梁。在日常的互动中,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的温暖,从而逐步建立起安全感。当安全感扎根于心,他们会更加勇敢地迈出步伐,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更加自信地表达自我,与同伴们的相处也将变得更加融洽与开放。

阅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也是一次与自我、与教育、与世界的深度对话。未来,师院附中的老师们将继续以书为伴,在阅读中寻找教育的答案、人生的意义。期待下一次阅读之约!

 

/文:何  蕊

初审: 李  菁

终审: 王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