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创新教育
罗婷
(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陕西咸阳 712000)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效课堂的进一步深化,“创新”在教育领域获得了很高的使用频率,在面对全球化的今天,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慢慢处于教育的突出地位。那么,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呢?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应从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方式的创新入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一、转变教育观点,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1、转变教学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2、转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以至于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学生认识的误区,认为学习书本知识要死记硬背,不懂得去理解、去运用,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取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
二、注重教学过程,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应当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不应把着眼点放在教学成果上,而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方法以及努力程度等。从这个认识出发,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课堂学习环境,提供创新舞台
课堂学习环境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
2、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3、掌握研究方法,实现自主创新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发现,新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例如: 某些课堂教学中,应主要通过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自主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尽量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变为验证性实验,这是一种探索性实验。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己提出与学科有关的问题,并且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综合运用已有的学科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的实践中,通过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事实和材料、处理事实和材料、交流评价等自主创新过程,能使学生在创新教育中所形成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初步掌握的科学研究方法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使创新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的目的。
有时实验不一定获得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最终实现自主创新。
4、接受新信息,触发创新灵感
现代社会,教师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最新信息的能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瞬息万变的信息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只有不断地获取并储备新信息,掌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对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产生创新的灵感。否则,创新将成为无水之源、无土之木。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如:通过图书馆、电视、报纸、互联网、社会调查等获取信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在科学的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驾驭科学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创新能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只要树立学生的终身发展观,结合学科教学努力实施创新教育,注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能造就出大批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科技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