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眼”说到散文教学
陈丽华
(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陕西咸阳 712000)
摘 要:文眼是揭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散文教学中,以“文眼”为突破口,并将此作为理解文中主旨的钥匙,不失为散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文眼;散文教学;形散神聚
眼者,心灵之窗也。通过“眼”,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心灵,是美还是丑,是善还是恶。一些著名的小说家在刻画人物时都着重于刻画人物的眼睛,原因大概在此吧。那么,“文眼”呢?我认为:透过文章的“眼睛”,可窥见作品所写的生活画面,“文眼”在文中起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作用。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发现“文眼”也像人的眼睛一样,所处的位置因文而异。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的“颇不宁静”成为全篇的文眼;《绿》中的“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成为此篇散文的文眼;《威尼斯》的文眼则更具特色,文章第一句是“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这“别致”两字是全文的总文眼,“别致”在哪里?两大特色——水上之城、文化艺术之城。文章围绕这两大特色分两大层次写威尼斯。在文章两部分的过渡处,作者写道:“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广场走走就知道。……最华妙庄严地地方也是这儿。”这里“明媚”二字概括了“水上城市”这个特色,是第一部分的文眼;“华妙庄严”四字概括下文描述的“文化艺术城市”这个特色,是第二部分的“文眼”。总之,“文眼”或总或分,或前或后,因文而异。“文眼”的作用既是揭全文之旨,那么,它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呢?散文讲求“形散神聚”,我觉得“文眼”就是“神”的聚点,通过此,可将散文的材料、表达方式等外在形式通过这个“聚点”达到统一,又通过这个“聚点”来表现“神”,有了它,作者行云流水般的文思才有舒卷自如之妙,而无散乱不羁之弊。在这一方面,朱自清堪称楷模,他在《绿》和《荷塘月色》的构思上很讲究文眼,以《绿》来说,开篇点“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感情倾泻而出,不可抑制。可是,紧接着却未写“梅雨潭”,而写“梅雨瀑”。初看,仅仅是为了刻画“梅雨潭”的周围环境,交代“梅雨瀑”的“绿”的成因;细看,实际上在写“惊诧”:远景,可“惊诧”,近景,可“惊诧”,瀑流“水花”给人的奇趣,更可“惊诧”,直到作者写“梅雨瀑”的“绿”招引着我们去“追捉”,以致“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写“梅雨瀑”是用来做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从而表达作者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给人以蓬勃向上的力量。
由此,我想到了散文教学。散文由于它本身的特点,取材比较广泛、自由、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往往没有什么情节,天上地下,古往今来,驰骋想象,似乎信笔挥洒,因此,要想教好一篇散文很难,通过上面对“文眼”的分析,对散文教学是不无启发的。那么,散文的重点是什么呢?“文眼”不失为一个重点,以“文眼”作为突破口,这无疑是散文教学的一条捷径。比如,我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抓住首句“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引导学生探求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和情与景的交融。全文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文章开头就点明了全文的“文眼”——颇不宁静,为什么呢?从而引出对本课背景的理解, 本文写于1927年,结合历史知识,知道这一年蒋介石叛变了革命,中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这是本文写作的大环境;再结合朱自清个人的背景,他是一位崇尚自由的小资产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宁静”实际上源于此,于是,他“只有暂时逃避一法”,“躲到学术研究中”去“避难”,而“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从而导致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恬静、幽美、朦胧的与现实迥异的特点。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作者趁妻子和孩子休息的时候,一个人步出家门来排解自己郁闷的心情,到“荷塘月色”中找宁静,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力求摆脱心情的“不宁静”,那么“摆脱”了吗?你看:在淡淡的月色下,路是幽僻的、宁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然闹,但与“我”无缘,想到古人采莲盛况,心底里惦着江南,感慨良多,内心充满了淡淡的哀愁。但从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描述中,我们又强烈地感受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比如,课文开头,作者忽然想起月光照耀下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了,到了荷塘,作者既写了月色下的荷塘,又写出了荷塘上的月色的美景。写月下荷塘,作者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定点观察,由远及近,从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地写出了月下荷塘素淡宁静的特点;写塘上月色,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体现了朦胧和谐的特点。 总之,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给人柔和恬静的美感。美好的自然景色,让作者暂时抛却了烦恼,获得了片刻的喜悦,而作者选取的景色又有着朦胧淡雅的特点,这恰恰点明了作者心中的那份喜悦也是淡淡的、浅浅的,而荷塘景象越宁静越安逸,就越反衬作者内心“颇不宁静”,于是作者由游荷塘不能解脱,转而联想到江南采莲情景,用古时采莲的欢乐有趣,反衬自己的忧愁,从而完成了由前面的实写到后面的虚写。在作者的笔下,景是“宁静”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始终交织在一起,最后作者又不得不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可见,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虽然暂时找到了宁静,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摆脱心情的“不宁静”。本文正是作者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苦挣扎的真实写照。所以,抓住了“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并把它作为切入点,就能把握文章的思路和体会作者所表露的思想感情。
总之,明确了散文“文眼”的揭全文之旨的作用,并在散文教学中将此做为理解文章主旨的钥匙,就不难窥视到散文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