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优秀论文

首页 >> 教育科研 >> 优秀论文 >> 正文

自 由 流 淌 的 生 活——浅谈学生作文的思维导向

发布日期:2016-04-26    作者:附中2     来源:    点击:

张晓能

(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掌握规律,准确表达;善于推敲;重视平时语文课,这些都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基本方面。

关键词:生活规律情感推敲文章

“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是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每次指导学生写作文时看到他们那“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相,就产生把学生写作的意识引导到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又把观察的素材变成高于生活的文章,引领他们品尝“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甘甜,在流淌的生活中捡拾粒粒珍奇的珠贝的念头。对于学生的这种思维导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浅谈:

一: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是解决“没什么可写”的唯一途径。

从文学的本质、发展史、内容、形式上看,文学都是对生活的反应。中学生作文时不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必须拥有生活、占有生活,因为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观察与采访是从生活中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方法。观察的方法具体分为:1、定点观察法,即指站在一定的位置上,从一定的角度去观察。2、移位观察法,指移动观察点进行观察。站在一个位置上,从一个角度去观察,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要想多方面地认识事物,就得变换位置,变换角度,这就叫观察点的移动。3、比较观察法,用比较方法观察人和物,容易发现人和物的特点。采访是指作者为写作进行的访问、调查、搜集素材的一种业务活动。学生要想积累写作素材就必须多观察生活、多进行有目的的采访活动,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兴趣采访。

二:掌握规律、准确表达,让我们的情感自然流淌,这是将生活转化为文章的有效手段。

文学创作必须具备三要素:生活、作者、作品。生活是原料,作者是工人,作品是产品。怎样才能比较顺利地将生活加工成文章?这就必须掌握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律。首先是物我交融转化律。所谓物我交融就是写作对象与写作者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所谓转化是指通过交融,一个既非“物”,又非“我”的新的第三者的诞生,亦即“物”与“我”合二为一,才能构成文章。像蜜蜂把花粉酿造成为蜜糖一样,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学生平时作文最突出的一点毛病是物我分离,再现与表现是两张皮,没有融合,有机的统一。故显得比较呆板,枯躁无味,也就谈不上深刻了。其次是法而无法通变律。指写作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借鉴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写作之法,并加以革新、创造、灵活运用于写作实践活动的必然过程。模仿是其中的第一阶段,中学生涉世未深,生活积淀不丰厚,对社会的透视性不强,想要使他们写出社会抨击力极强的文章,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再则学生也没有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所以在这个阶段作为教师就应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多为学生提供一些体裁、构思新颖的作品,使学生思想活跃起来,不受旧的常规的写作束缚从而写出好的文章。

三:善于推敲,是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之一。

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把自己的情感准确表达出来?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可一旦语言表达准确,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唐朝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原为“推”,作者经过反复思索,变“推”为“敲”其因有三:(一)夜深僧门关,推门不合情理。(二)用“敲”才能衬托出夜晚的宁静。(三)用“推”显俗,用“敲”显深。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得益于推敲的功用。举此一例意在说明中学生在平时习作中要养成反复修改的习惯,教师也可以多鼓励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互改。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文章把当时的情和景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四:重视平时语文课,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忠实朋友。

平时上语文课,也包括课外阅读,从字词句到布局谋篇,从修辞手法到写作技巧,从写作背景到主题思想的挖掘,都要重视学习、分析、积累、借鉴、应用,使中学生的表达能力逐步提高,从而使其作品趋于完美,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大环境。

总之,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只要有现实生活的流光溢彩,又有教师开拓学生写作的思维导向,就可达到“飞笔绘仙山”的境界。

参考文献: 普通写作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