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优秀论文

首页 >> 教育科研 >> 优秀论文 >> 正文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

发布日期:2016-04-26    作者:附中2     来源:    点击:

张丽萍

(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陕西咸阳712000)

摘 要:诗歌鉴赏近几年已成为学生高考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对此是手足无措,我针对其文体特点,对症下药,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结合日常教学实际找到了一些通向诗文鉴赏的捷径。通过这些解题思路,,使学生自己去分析、去理解、去赏鉴,给学生以信心。

关键词鉴赏题目作者时代注解文字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欣赏浅显文言文和古代诗文的能力,全国普通高考也对诗歌鉴赏作出具体考查要求。诗歌鉴赏成为了学生高考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对此是手足无措,有时即使是老师讲解了也不得要领。学生由于平时不注重积累,阅读面窄,在遭遇古诗文阅读时往往无所适从,难以下笔。其实,大凡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规律,欣赏也有一定的方法。如果我们能针对其文体特点,对症下药,也许就能找到通向诗文鉴赏的捷径。有了这些,学生才会自己去分析、去理解、去赏鉴;同时还要注意我们提供的思路应该是有浅入深,这样才会给学生以信心。我根据有易到难的原则结合日常教学实际在这里给学生提供一个解题思路,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我把诗歌鉴赏分为两个层次,就是“初步了解”和“深层理解”。

对诗歌的“初步了解”分为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诗歌的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能够给我们提示诗歌的大致内容、情感、价值取向。透过诗题我们往往能窥视到作者创作的良苦用心及内在情感。现实的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考生,忽视了诗题的重要性,阅读诗歌时花费了大量时间不说,作答时中心游离,得不偿失。正确的做法是,做到诗歌鉴赏题目,用十来秒时间关注思考那些带有“思、念、想、恨、独、愁、怨、想、叹、伤、怀、别、送”等倾向词语的意思,以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也许这十来秒的时间就决定你诗歌鉴赏的成败,既为你赢得了时间,也提高了诗歌鉴赏的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第二步是作者和时代。

关注诗人可以了解诗歌的大致风格和内容,如陶渊明我们就知道他的风格是“隐逸之志”;关注时代可以让我们对这首诗的氛围背景有所了解。

第三步是诗歌后面的注解文字。

注解是理解诗歌的钥匙。很多诗歌,由于距离现在历史悠久,加上作者创作时特定背景,现在阅读起来有较高的难度,在命题时,命题者往往有意在诗歌背后附带一些注解。这些注解或注明诗歌中难懂的字词,或交待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身世际遇。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不要漠然置之,要仔细去揣摩它们与诗歌内容的联系,这样,我们就能找到理解难懂诗歌的钥匙,顺利走进作者含蓄丰富的内心世界。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通过“雨岩”的注解,我们知道了作者登临的地点,通过“湘累”中有关屈原解释,我们知道了作者借屈原自比,用比兴、象征之法,用香草美人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幽愤。连用屈原常用的芳菲、兰佩、蛾眉意象,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长期闲置,无用武之地的落寞和无奈。

对诗歌“深层理解”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确定诗歌类型即写何景(人、事)”,抒(阐)何情(理)

文以载道。无论何种文章,不外乎描人写景叙事抒情,诗歌也一样,往往通过精练的语言,或写景,或描人,或叙事,但目标只要一个,要么借人喻己,要么借景抒情,要么借事说理,这是为文的根本,命题者自然不会违背这一命题准则。我们既然已经知道对方怎样出牌,何有不会应对的道理?故而,在阅读鉴赏诗歌时,我们一定要目标明确,迅速锁定命题者意图,各个击破。

写景抒情

这类诗歌,要么写春花秋月,感叹时光匆匆、韶华易逝,人生易老、怀才不遇,要么写山河壮景,抒万丈豪情,表达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要么绘残花败柳、画凄凉破败景象,发山河破碎,离人伤感之悲痛。如: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而下阙则选用“孤馆”和“月”写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

▲李煜的《虞美人》,就通过写眼前的春花秋月之景和故国家园的景色来寄托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清幽宁静的环境来表达自己对恬静、安谧的隐居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借人喻已

看似写别人的故事,实则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作者描写历史人物,要么效仿古人、以史为鉴,要么借人自比,在追慕古人的同时,寄寓自己的情感。

▲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面写的是对诸葛亮功业的评价与感叹,实际上,壮志难酬抱憾而终者,岂止是诸葛亮的遗恨,更是古往今来无数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因此,尾联在沉挚悲壮中,不仅表达对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国危时艰之际有才无命、壮志未酬的悲慨。

▲陆游《书愤》中写诸葛亮“出师一有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露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死,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豪情壮志。

▲王安石的《明妃曲》诗中的重心在于书写失意的怨恨。王昭君美冠后宫,但不被召幸。更有甚者,她被作为宫中不喜欢、不需要的女子而远嫁异族。红颜薄命岂不怨嗟?而在封建社会中失意的女子又岂止是远嫁的昭君?咫尺之间不也还有汉陈皇后的悲剧?但同情美人的失意还只是此诗的表层意思,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因景(事)阐理

这类诗歌,要么借助一个历史故事阐述事理,要么借景说理,或给人生活的启迪,或给人人性的关怀。如: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通过自己游历山西村后的人生感悟启迪天下人,不要被眼前困难吓倒,要学会坚持,一切事情总会有转机。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自己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象给我们人生的启示,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但其中的哲理却超越了它的形式和时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第二步,把握诗歌的相关的手法。

文无定法,但文章有法。为了更加形象深刻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更加深入透彻的阐述生活的道理,作者往往借助一定的手法,这也是命题者特别钟情的题型。这些手法包括语言特色、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等,如果说从“第四步”到“第九步”是告诉我们诗歌“写了什么”,那么关注这点实际上让我们明白诗歌是“怎么写”,作为学生,我们除了掌握几种常用的修辞,表现手法外,还要知道这种手法的作用,以不变应万变,备战于平时,决胜于高考。

1、常考题型

⑴阅读王冕的两首咏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从整体上看,两首诗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梅赞美了不媚流俗、秉持高洁的美好品质和操守的品质。

⑵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⑶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表现作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方法贮备

(1) “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修辞手法也是表现手法,只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称谓不同而已。

(2)“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第三步,探究各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作者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抒情方式对表现中心的作用,一般采用的设题方式为:诗中什么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面对修辞提问方式,我们可以结合具体诗句,妙用公式作答: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对比:强调了……突出了……什么事物的特征。而设问,反问,反复则主要是为了强调,加强语气,引发读者对事物什么特征的注意和思考。如: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有什么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2,面对抒情方式,情与景手法的提问,我们先确认手法,再结合具体的诗句作答分析。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

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案示例:这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从夜静叶落写起,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出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愁情。

3、面对表现手法的提问,我们可以结合日常所学文章中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的作用,先确认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它的作用。如: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请说说这首诗首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答案示例: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写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机勃勃,来衬托作者内心的忧愁、苦涩,以乐写哀,对比鲜明。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习有法,学无常法。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注意,多分析,多总结,就一定能在千姿百态的考试试题中整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筹于备考之中,决胜于高考之上,使诗词鉴赏这类题型,不再是学生的喉中刺,难以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