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优秀论文

首页 >> 教育科研 >> 优秀论文 >> 正文

《百合花》的细节艺术

发布日期:2016-11-03    作者:附中2     来源:    点击:

张晓能13992013408

(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百合花》的艺术细节,准确、真实、典型、审美性强,令人回味无穷。不但描绘出人物的风貌,也描绘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而且起着深化与揭示作品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细节真实典型形象主题

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脍炙人口,历来为读者所深深喜爱,具有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作为佳作,细节艺术的成功运用,是其特色之一,曾为许多评论家击节称赞。《百合花》的艺术细节,准确、真实、典型、审美性强,令人回味无穷。它发表虽已近60年,可其细节艺术至今仍有我们探讨、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作者善于用前后呼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串,首尾灵活。这些细节描写,安排得自然、巧妙,初看时不一定感觉到它的分量,可是后来它就嵌在我们脑子里,成为人物形象的有机部分。

一、细节描写不但描绘出人物的风貌,也描绘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例如,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作者写团部的十九岁的通讯员带引“我”到前沿包扎所,又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下来,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物资奇缺,我们从老百姓家借完被子在包扎所分手时,有这么一段“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有人说,这一细节表现了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但我认为这种关心是不掺任何丝毫的做作、敷衍,不掺半点的虚情假意,不掺任何别的目的,是“关心”的最高程度、最美境界,是最感人的“关心”。其次,通讯员与“我”分手时非常兴奋,是“跑”着离开的,但他居然能在这种心情下“走不几步”,“又想起了什么”!说明他的心思很细,细到驾驭住了他此时此刻全部的情绪!再其次他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并不是多余,而是他自己的一顿干粮,这说明他待同志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他将两个馒头给我时是“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然后“脚不点地地走了”,这不明摆着:你吃也得吃,你不吃也得吃。这份待同志的心真得令人感动。这一细节同时又生动地表现了通讯员的性格:腼腆。他要“我”非吃不可的两个馒头,换成另外一个人也许会再跑回去硬塞到我手上或怀里,可这对在女同志面前极为腼腆、拘谨的他却实在比登天还难。所以,文章中这一细节描写分外让人觉得通讯员的可亲、可爱、可敬。这个细节的第二次出现,是作者巧妙地将它安排在正当“我”为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十分悲痛的时候,有这么一笔“但我无意中碰到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这前后呼应的细节,可就再次把这位青年通讯员的可亲、可爱、可敬之处异常鲜明地描画出来,自然地增强和含蓄地抒发了人们对通讯员的怀念与悲悼之情,有着十分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细节描写起着深化与揭示作品主题的作用。

又例如:那条里外全新的枣红底假洋缎被面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作者写“我”和通讯员分头向老百姓借被子,而通讯员遇到困难(一家的一个少妇不肯借),我帮助他解决了困难,这里作者插入了这样一笔“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个年轻媳妇,是刚进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惟一的嫁妆。”由此可知,这条新被子身上寄托着新媳妇的绵绵深情和对甜蜜、幸福的美好憧憬。若因这位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没有当机立断将惟一的嫁妆借出而去指责她,首先,那是用僵化的概念苛求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其次,是不解人物塑造之妙,于艺术无知。新媳妇开始迟疑,后终究以革命的大道理说服了自己的内心,将这样一条不同寻常的被子借出,恰恰说明她有觉悟,说明她是一位生活中来的真实的有觉悟的普通劳动妇女。这一细节的出现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到包扎所后,动手铺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作者是这样写的:“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天雨初晴,空气中湿气很浓;雨后晴朗的秋夜,露水也自然很重,空气会愈加潮湿,从而会浸潮被子。所有这些,聪明的新媳妇,她不会不知道。新媳妇无私的品质,纯洁、高尚的品格,晶莹透亮的内心世界,正是通过她自己营造的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殊而典型的环境表现出来.作者正借此为后文情节发展再作铺垫。第三次,是通讯员(为了救护一大群担架员)牺牲后,卫生员因被子是借老百姓的,便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将他放入棺材入殓时,新媳妇脸色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瞪了他们一眼”,并气汹汹地嚷了半句“是我的——”,然后亲自动手,象预备安葬自己的亲人一样,倾注着比海深、比山高的情和爱,虔诚地、认真地、仔细地,将自己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这象征纯洁的感情的花”的被子,半条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上了这位平常而行为却惊天地、泣鬼神的年轻通讯员的脸。这里,新媳妇是把自己最珍贵、最诚挚的感情、爱和钦佩,都献给了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壮烈献身的英雄,由此赞美了战士的高尚情操正如那洁白的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并反映了革命军队与人民之间有着血肉相联、纯洁真挚的深情。很明显,这一细节的这次出现,就起着深化与揭示作品主题的作用。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如此具有丰富表现力和认识作用的典型细节,《百合花》的生活与人物画面还会这么清晰、鲜明、生动,还会有这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百合花》茹志鹃1958.3《延河》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第二次印刷

《茅盾文艺论集》茅盾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

作者简介:张晓能(1971-),女,陕西乾县人,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一级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