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优秀论文

首页 >> 教育科研 >> 优秀论文 >> 正文

悄然涌动的经济暗流

发布日期:2016-11-03    作者:附中2     来源:    点击:

彭曙耀13992084248

(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资本主义起源一直是学界争论纷纷,莫衷一是的问题。本文对当前新流行的关于资本主义起源几种学说作扼要介绍,借以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关键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起源

资本主义,源于资本,原初指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即:私人业主占有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力生产,以获取利润,也即常说的雇佣关系。但是,资本主义到底怎么来的,目前依然众说纷纭。除我们熟悉的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起源学说外,还有两种学说:

一、马克斯.韦伯和桑巴特的精神起源论

马克斯.韦伯和桑巴特,都是德国人。前者著有《现代资本主义》,后者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两人都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人们精神和观念的变化,即资本主义精神。

但对资本主义精神,两人的认识截然不同。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由两部分构成:企业精神和市民精神。企业精神更原始,主要表现为“对金块的贪婪”或对货币的热心。这种“贪欲”,通过“冒险”、“探险”传导给勇敢和侵略的态度,形成所谓“征服的精神”,即“企业精神”。可是,“企业精神”不能单独产生资本主义,还须“市民精神”的配合。由于资本主义产生,必须把货币和交换价值原则注入商业中,所以,“市民精神”所包含的经济的合理性、个人的节俭、准确地计算等观念,恰为“企业精神”提供了这种货币和交换方式所需要的准确计算。于是“企业精神”和“市民精神”配合形成的精神,创造了资本主义。

至于资本主义精神怎么创造资本主义:桑巴特先提出了“需求经济”和“营利经济”概念。认为:在前资本主义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是“需求经济”,即人对物品的自然需求。那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可在资本主义下,营利原则和经济的合理主义处于支配地位而变为“营利经济”;经济的目的重在增殖货币的数额。营利、竞争和合理性作为一种经济观,形成资本主义精神重要的成分。营利的目的产生了竞争;而竞争又使一切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倾向于合理化,即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合理化。这种精神改变了人们的精神观念,形成新型“企业家”。接受这种精神的人,将其转化为行为,便创造出资本主义新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组织。

韦伯也认为资本主义起源于一种精神伦理观念。这种精神、伦理观念源于受西方宗教和伦理观念影响的合理化观念。这种合理化观念渗入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寻找资本主义起源,就应通过分析其宗教和伦理观念。这种宗教和伦理观念,就是新教,尤其加尔文教。

首先,新教的“天职”观念,造就了资本主义勤奋工作的精神。按加尔文教:上帝要求每个人必通过勤奋工作才能光大上帝所赋予的荣誉。因此,人要得救,就不能只靠个人善行的积累,而应依靠勤奋工作、生活节俭、财富积累,此即“天职”,并以勤奋所得成果来证明上帝拯救的意旨。其次,新教要求人们为善。使人们的生活目标、行为日益明确化、合理化。行为的合理化与“天职”精神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观念。受这种生活观念的支配,人们努力奋斗,并尽可能算计行为所获得效果的价值。于是,一种以专注的现实目标、克俭的生活作风、勤奋努力工作和合理的行为算计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精神产生。进而,这种精神,又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天职观念,培养出大批尽职、勤奋的资本主义企业家和政治官僚及雇佣工人,形成独特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同时,由于上帝的保佑,人意识到只要不超越正确的界限,使用财富无可指责,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追求金钱利益。于是,对经济的追求逐渐取代对天国的热忱。宗教的根系慢慢枯萎,最终为资本主义的世俗精神所取代。

二、厉以宁的资本主义起源论

厉以宁,中国经济学家,著有《资本主义的起源》。他从比较经济史的角度,把封建社会分为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把资本主义分为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和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起源做出解释。

原生型资本主义,如:西欧国家;非原生型的资本主义,如:日本和亚非拉等国家。两种资本主义产生方式不同,根源于封建社会自身存在两种不同的体制: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刚性体制社会中,等级制和身份制严格,社会流动不易,应变能力很差;弹性体制社会中,缺乏严格的等级制和身份制,社会流动容易,权力结构可以变化,社会的应变能力很强,遇到危机可自我调整。由于权力结构固定,刚性体制中权力行使方式往往僵化而不会改变。各权力之间出现空隙,易滋生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后发展壮大成体制外的权力中心,并与体制内的权力中心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溃,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

对非原生型资本主义,厉先生指出:朝鲜是弹性体制,由于内忧外患,直到二战后美军占领下,韩国资本主义才得以发展;日本则是刚性体制,缺乏体制外的权力中心与异己力量以及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使它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向资本主义,且由于过渡的推动力量是由体制内转向体制外的,故其封建残余严重存在。

以上对资本主义起源的看法,是从不同的角度立论。这些观点的提出,无疑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 :群言出版社,2007.

2、厉以宁.《资本主义起源》M北京 :商务图书馆,2004.1 .

3、桑巴特.(德)译者王燕平、侯小河《奢侈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出版,2005.4

作者简介:彭曙耀(1965-), 陕西乾县人,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