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方面,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语文教学;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该《意见》明确指出了践行核心价值观两条路径,其中第一条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并说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
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意见》明确指出了践行核心价值观两条路径,其中第一条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因此,就应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语文教材、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使得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课,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学生作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另外,语文教科书所设置的内容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和富有时代感与创造性的佳作,“应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部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其中以爱国思想为主题的有《枣核》《始终眷恋着祖国》《藤野先生》等现代文;有《晏子使楚》《木兰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己亥杂诗》等洋溢着炽热爱国情怀的古代诗文。表现敬业精神的文章有陈毅市长《陈毅市长》《治水必躬亲》《敬业与乐业》等。也有倡导诚信美德的《信客》《皇帝的新装》等文。还体现国家富强的《“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等文。以上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一致,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学习,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的融入课堂教学。
可见,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语文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内容特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在语文课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方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语文课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能够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思想教育作用,让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使课程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完善,更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而实现“课标”要求。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以下简称“课标”(最新修订版)) 还要求语文课程在教科书编排上“要注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选进教材,就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课标”(最新修订版)前言中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初中学习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从而成为合格公民。
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有效途径。
三、在语文课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中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中学生只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观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而当代中学生,必须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引领下,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中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一生影响很大。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能更好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自己。就会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个人理想之花才会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具有统领作用。实现祖国富强、民主、文明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美好愿望,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历尽磨难、誓死奋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面貌。经过建国初三大制度和新时期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教育,能让学生认识今天祖国民主文明新面貌来之不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教育,能使学生明白家国一体,国富民强是伟大祖国稳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从而培养天下国家、爱国爱家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富强而努力学习全面发展的远大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能使学生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保障;能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并懂得尊重和保障人权,懂得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避免遭受不法侵犯。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实现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使学生懂得在未来作为社会公民应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能让学生明白学生时期要热爱学习,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有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对祖国有用的人;才能培育学生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的品行,养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良好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时代精神和要求,学校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3]因此,在语文课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民族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意见》[DB/OL]新华网2013.12.23]
[2] 高培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语文教学[J].新课程(中),2015(01):131.
[3]王秋容.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5(02):222-223.
作者简介:薛苏侠,女,陕西兴平人,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级教师,中学语文教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