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授课教学反思
高中文综组张宇欣
一、课前准备:一切皆从磨砺出
虽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但课前的准备工作却是格外“磨”教师的。尤其是对于从未涉足过的“线上教学”,更是“磨”上再加一层“磨”。
1、磨教学平台
在即将开始的这节特别的课堂上,没有我熟悉的三尺讲台,没有我熟悉的方块黑板,没有我熟悉的小巧粉笔,只有我面前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掌大的鼠标,我该怎么上这节课呢?我该用什么教学平台上这节课呢?我该先从哪儿着手进行备课呢?这都是我脑海中冒出的一个个问号,这都是我需要面临的一道道难关。一片茫然,真的可以用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幸好,2月6日下午四点,通过杨杰老师的培训,及时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拨开了我心中的谜团,就用我和家长、学生们们最常用的QQ群。我也想明白了,教学平台毕竟只是一种服务于教学的媒介,有时候越简单反而越有效。大道至简,方为正途。
2、磨教学内容
选定了教学平台后,进入备课的关键环节,确定教学内容。遵循“正式开学前不讲新课”的规定,我把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放在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我意识到,线上教学这段时间也是对学生学考中薄弱环节进行突击的关键时期,因此,根据学生的世纪情况,我决定对《必修一 经济生活》进行专题式复习。
二、课中教学:此时无生似有生
万事俱备,只欠和家长约定好上课时间。因为“线上”课毕竟不同于“线下”课,怎样才能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质量?怎样才能使电子产品恰当地服务于教学?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这不得不成为执教教师在课前需考虑的问题。于是,和家长约好上课时间的同时,也要求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完成本次的学习过程,我相信有家长为伴,孩子的学习劲头会更足。
经过一番前期准备,2月7日晚七点二十分,我如约提前十分钟进入直播间,我和孩子们作了一个简短的图像、声音测试,在确认一切顺利后,身处网络两端的我们便开始了这节形式独特的“政治课”,学生们参与度高,效果不错。
在此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线上教学,我有了一些经验:
第一,不要当“主播”,而是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我的判断都是: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应该是教师从思想的提供者转变为思想的促进者,教学的过程要从提供思想走向促进思想。看到许多老师说线上教学让自己变成了“主播”,这当中当然有老师们的“自嘲”。但终究,教学活动不是展示活动,组织线上教学教师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主播”,主播的主要目的展示自己,教师得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所以还是要从“主播”的位置上退下来,当好教师,也就是设计学习活动入手,想办法让学生有效地动起来。学生不动起来,他没有事情可做,无事生非,自然也就分心,也就疲惫。
第二,要有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改变。教师需要更明显的情感投入。尽管有资料说明艾帕尔·梅拉比是在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但我对公式还是有一些质疑,首先是不同年段的学生对“文字”、“音调”、“面部表情”的要求和感受会不会不一样?所占比例是不是会不一样?比如,小学生和大学生可能对教学内容合理性的重视与要求程度就可能不一样;其次是“面部表情”是不是改为“感情”更好?因为面部表情可能是“装”出来、“演”出来的,而感情应该是真挚的,我们应该牢记陶行知的诤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但无论如何,教师的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热爱是教育影响力的来源。就我看来,把学生吸引到线上学习中来,更需要教师的热情感染
第三,把握好教学的多与少、进与退的度。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就健全的公民。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这个观念虽然近乎抽象,可是至关重要。有了这个观念,我才不会贪图省事,把功课教得太松太浅,或者过分要好,把功课教得太紧太深。”无论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作为学科教学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学科教好,让学生学好学的更多,教学要知进、要奋发图强。但同时一定要看到,学生的时间有限、学习的可能性有限,我们又不能把课教得太深太紧,教学要知止知退,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创造出条件,开辟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