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研究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罗秋霞

发布日期:2015-04-28    作者:     来源:    点击:

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咸阳师院附中 罗秋霞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由于历史教材的巨大变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困惑与难题,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历史课堂真正活起来,本文结合自己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 模块教学 课堂效率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授之以渔

新课程改革如疾风暴雨般劈头盖脸而下,似乎我们还未做好准备,它已不期而至。历史知识更是被大卸八块,让人不知所措! “新课程模块学习这么难!”难教,更难学!作为历史教师,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此时我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确,历史太多、太长,薄薄的六本书,却浓缩了一百多万年的古今中外漫长历史,确实让人读到地老天荒也读不完。况且现在学生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下子就开始专题模块学习,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于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历史,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学会学历史,并且兴趣盎然地学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就成了我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而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阵地,那么,我们教师就必须让历史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效率。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学高为师(苦练内功)

教师应该是多面手,除应该拥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广泛吸收各种知识营养。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无所不有的:科学、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如果我们只知道书本上的那几句话而不知变通和补充,学生当然会感到枯燥无味了。反之,如果我们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需要时,就能信手拈来,充分吸引充满好奇心的学生,让他们活跃起来,乐在学中,学在乐中。这样,课堂还有不活起来的吗?只要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有激情了,课堂还怕没有效率吗?

如:在讲必修3文化史专题七第一课“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第二课“追寻生命的起源”时,我比平时多下几倍的功夫,把相关的物理、生物知识“量子论”、“相对论”、“进化论”等搞的一清二楚;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涉及文学、音乐、美术等世界名作名画,除深入浅出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外,有意识地从美术、音乐鉴赏角度欣赏作品,让学生听了有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两个专题上完后,虽然我心力交瘁,但学生对老师“知识的渊博”如高山仰之,我也自得其乐,心里无限满足。同时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

在学习秦朝时,让学生按“千古一帝”的地位去猜想秦始皇的长相面貌,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大家心目中的秦始皇大多伟岸、魁梧、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凸显“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势!然后再结合史料进行讲解,让学生对比历史上的秦始皇与自己心目中的秦始皇到底差距有多远?

公元前238年,赢政23岁,按古代礼制规定就要举行观礼。《太平御览》中这样记载: “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准,长八尺六寸,大七围”。

据《秦史稿》,秦制一尺合23.1厘米计算,秦始皇的身高有1.98米。一围约旧尺的5寸到1尺之间,7围大约在1.20米左右。“虎口,日角,大目,隆准”,雍容轩昂,是相书中典型的帝王之相。如果记载属实的话,那么秦始皇是一个矫健魁伟的大男子。剪伯赞在《秦汉史》中则认为秦始皇应该是英俊漂亮的。 如此看来,秦始皇并不如后世所想象的他是生长着一幅严肃的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父母的遗传,他应该是一位英俊漂亮的青年。正因为他的英俊,所以他才能运用商人地主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

但是据《史记.本纪》中,受到赢政重用的尉缭对他都没有留下好印象:“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据此,有人指出,秦始皇的相貌是无法恭维的,因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这四项都是生理上的残缺。所谓“挚鸟膺”,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鸡胸,这是软骨病的一种症状。“蜂准”应该就是马鞍鼻,鼻梁凹陷。“豺声”则表明秦始皇有气管炎。软骨病患者,骨的发育不正常,因而胸廓、鼻梁的形状都发生变异,胸、鼻的畸形,又造成气管炎或支气管炎的经常发作。至于“长目”,则疑应作马目”,这样才能与蜂、挚鸟、豺、虎狼等动物相对应,“马目”是眼球突出的病状。由上述种种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帝王之相不见了,畸形的鼻子,豺狼的似的喉声,简直是个丑八怪!如此以来,秦始皇不仅丝毫谈不上相貌堂堂,而且多病缠身,难怪他脾气那么暴躁。《史记》所载只是尉缭之语,尉缭在战国末入秦游说,帮助秦始皇策划统一六国大计,被封为国尉,故称尉缭。但他是个游士,而非医生,对人体的观察与判断都不见得有科学依据。此外,对这些描绘稍加推敲,就可发现明显具有咒骂、贬低秦始皇的意味。谁能说其中没有夸张或歪曲的成分呢 ?尽管如此,这样一对比介绍,一下子就此把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起来,这一点小举措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之后再给学生留个小作业“我心目中的秦始皇”,让他们感觉意犹未尽,同时知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拓展。

在学习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补充介绍北魏的来源、佛窟艺术、民族融合等内容,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在课堂。

一部中国近代史,更是一部对学生进行活生生爱国教育的思想史。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卢沟桥事变等,写满了侵略者的罪恶和残暴,也写满了中国人的耻辱与落后。在讲这些事件时,教师不仅要讲侵略史,更要讲探索史、觉醒史、向西方学习的历史和近代化史。这样的教学才会不拘泥于旧教材的束缚,讲出新意、讲出民族感情、讲出真正的、活的历史。教师如果再能适当的补充一些材料和图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去理解那段历史,我想教学效果应该是事半功倍的。

可见,教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做到上课激发学生热情,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历史教师,更应该懂得与时俱进,做时代的弄潮好手。很难想象,一个知识浅薄,不思进取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当然就更谈不上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了。

二、授之以渔(巧学活用)

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只是课堂效率提高的前提,同样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具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才能使课堂活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主要总结了以下一些方法。

1、激趣设疑法。如讲必修3专题五第三课“蒸汽的力量”时,先用“故事版”教学。通过“上班篇——回忆篇——厂房篇——办公室篇——回家篇”这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倒序的方法展示工厂主威廉的幸福生活。(工业革命的成果——乘先进的交通工具上班;沿途看到一座座厂房,听到隆隆的机器声,不禁思绪万千,想起家族创业的艰辛——工业革命刚开始时,由小作坊到大工厂,但建在偏远在的河流峡谷;到了工厂,一排排蒸汽作动力的纺织机,一群群分工明确的工人,一匹匹花色众多漂亮的棉布都让他沉醉;回到办公室,处理完文件,马上阅读棉纺织业新技术书籍,他正在写威廉家族企业的创业史,其中一章他要写这场伟大的革命为什么发生在他的祖国?引入工业革命的前提——资金、海外市场、劳力、技术、政治保障等;忙了一天回到家,法国表兄享利给他一封信,要求他合资办厂,法国国内市场基本饱和,产品正准备销往一个叫China的国家,问他有无兴趣合作?此时问学生表兄的信符合史实吗?让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判断。),学生饶有兴趣地听完故事,再用“讲述版”小结本课: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前提、条件);二、工业革命的进行;三、工业革命的扩展;四、工业革命的影响(对英国、对世界)。这样不同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顿时精神振奋,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循序渐进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提问的方式逐步推进,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讲必修2专题5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时,我用了这样的方法。⑴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个概念中,“世界体系”的含义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世界成为一个整体”。⑵那么,在这个整体中,居主导地位的是那类国家?回答:资本主义国家。⑶资本主义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使世界成为整体的?回答:侵略扩张,开拓殖民地。⑷那么,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的目的是什么?回答:建立世界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分析到这儿,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制度(政治)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三部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基本形成,那么,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殖民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各个突破,把知识点融化到和风细雨的讲述中,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且对整个知识框架掌握地非常透彻。只要学生能听懂老师的讲解,思维自然也就会跟着来,从而提高听课效果。

3、因材施教法。我认为此方法应包括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两个方面。一个班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基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能照顾到各种层面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在课堂上,我们的讲解应该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重难点的把握也要恰如其分。如:在课堂提问上就很有讲究,对基础较差的,就提一些简单的问题,以增强后进生的信心,提高其积极性;而对一些较难的问题,就应该叫优生回答,否则,提问如果没有针对性,出现冷场,课堂就会沉闷。同时,由于教材内容不同,教学方法就不可能模式化、单一化,此时真正要做到因材施教。

4、举一反三法。历史知识虽然多而杂,但其本身是非常有规律的,前后内容也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的,新课程三个必修模块之间、必修与选修之间、专题与专题之间更是体现了这种特点。抓住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讲一个知识时,就能交给学生一类知识,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讲一个事件时,也能将前后的事件连贯起来掌握,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如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可以前联鸦片战争,后联洋务运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灵活学习,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可以将散乱的知识点有效的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网络结构体系,环环相扣。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知识的掌握就如滚雪球,效果会非常理想。再如讲改革,商鞅变法的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变”讲完后,总结“判断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①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根本。②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③改革措施、策略、用人是否得当。“改革给我们的启示?”①改革是使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②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③改革会遇到种种旧势力、旧习俗的阻挠和反对,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不懈,克服重重阻力,才能成功。④改革还应该重视选拔有才干的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⑤还需要制订法律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强化以法治国。”以后的改革变法都可以以此法来判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除了灵活地运用教法,我还会在日常的教学教程中指导他们的学法。如,1、材料解析题的做法:必须做到“五要五忌”。“一要一忌”:要仔细剖析题后设问,获取有关“问题信息”;切忌先阅读材料,再分析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有的放矢。)“二要二忌”:要带着“问题信息”仔细研读、理解材料,搜索“有效信息”,并与客观史实进行对照,运用唯物史观进行比较分析,切记对材料“一扫而过”,直接凭借感觉答题。 “三要三忌”: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切忌单靠题目所提供的材料答题。(结合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要分清,不无中生有。) “四要四忌”:总结答案时要注意文字表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切忌答非所问,杂乱无章,辞不达意。(问什么答什么,直奔主题,不节外生枝。) “五要五忌”:学生要多阅读历史文献资料,并多加训练,切忌单纯死记硬背,而不适量做些题目。2、论述题的做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空发议论,每个观点都要有充分的史实做铺垫。3、选择题的做法:排除法、一见钟情法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再有雄厚的基础知识做铺垫,学习历史就不会显得那么吃力与痛苦了,也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了。

三、身正为范(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果说教师的知识掌握程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良好的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通过对学生的公正无私的爱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修养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尊重老师,崇拜老师,因喜欢老师而喜欢学习,乐于学习。

1、教师应该身正为范,作学生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学校是个育人的地方,教师首先要“正人先正己”:即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师德和修养,包括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宽阔的胸怀,坚持正义的勇气,刚正不阿的品质,较高的教育素养等。要求学生作到的,教师首先应该作到。

2、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当爱的传播者。爱学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因为品德只能依靠品德去培养,心灵只能依靠心灵去浇灌。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池塘没有水一样。池塘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爱学生,就应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严格的要求学生,宽容学生。教师的爱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教育力量,它能唤起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信心与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乐观、进取的良好态度。

历史本身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漫漫历史长河中的自豪与屈辱,兴衰与得失,从而走向智慧,走向成熟,应该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有的责任。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是每位一线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正如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所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学习着,成熟着;教着,快乐着。新课改没有专家,而又人人都是专家。只要你肯努力,你就会走得更远!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