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韵含情,育心无痕” ——师院附中教师读书分享活动第十四期
在知识的星河中,书籍是最璀璨的星辰,照亮教育前行的航道;在教育的沃土上,阅读是滋养心灵的清泉,孕育教学智慧的繁花。为共赴一场精神的盛宴,提升专业素养,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第十四期教师读书分享活动如期而至。
教师张喻
追寻教育的本真之光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张喻
合上《窗边的小豆豆》,脑海中依然浮现着巴学园里那一个个鲜活的场景:电车教室、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午餐、小林校长耐心倾听小豆豆长达四个小时的“喋喋不休”……这本书以孩子般澄澈的视角,撕开了传统教育的桎梏,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与温度。
书中的小豆豆是一个充满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孩子,在传统学校里,她的好动、天真被视为“问题”,最终被退学。然而,在巴学园,小林校长用包容与尊重为她搭建了自由成长的舞台。第一次见面时,校长专注倾听小豆豆讲述那些看似无意义的琐事,整整四个小时没有打断。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的起点不是纠正“错误”,而是学会倾听。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急于用成人的标准去评判学生,却忽略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本真的表达。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被理解,教师停下脚步耐心倾听的姿态,或许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巴学园独特的教育方式也令人耳目一新。没有固定的课程表,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上午完成学习任务后,下午便去田野、山林中实践探索;运动会的项目设计充满巧思,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这种尊重个性、贴近生活的教育,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反观当下的教育,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性。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反思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教育回归“人”的成长本身。
书中的小林校长无疑是教育者的典范,他的教育智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他用“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培养孩子们不挑食的习惯,用“韵律操”帮助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建立自信,用信任与理解守护着孩子们的童年。这让我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宏大的说教,而是藏在点滴细节里的关爱与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力量。我们需要以更细腻的情感、更智慧的方式,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价值,给予他们成长的力量。
《窗边的小豆豆》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的理想模样。它提醒着我,教育不应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而应是一场温暖的静待花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愿以小林校长为榜样,用倾听传递尊重,用包容呵护个性,用爱与智慧点亮学生的成长之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下自由翱翔 。
教师阮昆仑
《强风吹拂》读书心得
阮昆仑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读完《强风吹拂》,内心被深深触动。这部以长跑为背景的小说,不仅描绘了热血沸腾的竞技场景,更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团队成长的轨迹,让我对体育教育的本质有了全新的思考——体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场关于自我突破、团队协作与生命价值的修行。
小说中,灰二带领一群毫无经验的大学生挑战箱根驿传的故事,让我看到体育教育最动人的模样。这群性格迥异的少年从最初的迷茫抗拒,到为共同目标拼尽全力,他们的蜕变印证了体育的独特魅力:当学生真正理解运动的意义,便能激发内在的驱动力。这让我反思日常教学中,是否过于强调训练强度,而忽视了点燃学生对运动的热爱?或许我们需要更多耐心,像灰二那样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故事与目标唤醒他们对体育的共鸣。
书中“跑步没有捷径,只有一步一步踏实向前”的理念,与体育教学的规律不谋而合。长跑训练中的耐力、节奏与意志力培养,恰似学生成长的缩影。在教学中,我常遇到学生因短期内看不到进步而气馁,如今想来,更应引导他们关注过程中的点滴积累,就像小说中队员们在一次次晨跑中感受身体的变化。同时,团队成员间相互鼓励、彼此成就的情节,也提醒我在课堂中加强合作式教学,通过小组竞赛、互助训练等形式,让学生在集体中体会责任与信任。
此外,小说对“何为强大”的探讨发人深省。箱根驿传的终点不仅是成绩,更是每个队员超越自我的见证。这让我重新审视体育教育的评价标准:我们是否过于关注分数与名次,而忽略了学生在运动中获得的精神成长?未来的教学中,我希望能为学生创造更多“超越自我”的机会,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肯定他们的努力与进步。
合上书本,我更加坚定:体育教师不仅是运动技能的引路人,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陪伴者。《强风吹拂》给予我的,不仅是教学灵感,更是一份教育初心——愿我们都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灰二学长”,用热爱与智慧,带领他们在人生的赛道上,迎着强风,无畏前行。
阅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心灵之旅,是一次不断探索自我与世界的修行。让我们在阅读修身、阅读修心的道路上携手共进,将书中的智慧融入日常教学,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让教育之花在书香的润泽下绽放得更加绚烂!
图/文:何 蕊
初 审:李 菁
终 审:王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