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

学习交流

首页 >> 学习交流 >> 正文

“书韵含情,育心无痕” ——师院附中教师读书分享活动第十一期

发布日期:2025-03-31    作者:     来源:    点击:

“书韵含情,育心无痕” ——师院附中教师读书分享活动第十一期

在教育的浩瀚星空中,阅读是那熠熠生辉的北斗,为教师们指引着专业成长与心灵滋养的方向。对于师院附中的教师们而言,阅读并非一时的兴致,而是每日如钟摆般规律且不可或缺的修行。

教师翟红娟

 

《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读书心得

翟红娟

阅读王永春老师的《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如同在数学教育的迷宫中找到了一盏明灯。书中以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与鲜活的教材案例,揭示了数学思想方法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价值。结合教学实践与书中启示,我从三个维度重构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知。

一、数学思想:学科本质的灵魂叩问

王永春老师开篇明义:“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这一论断颠覆了传统“重知识轻思维”的惯性认知。书中将符号化思想、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喻为“思维工具包”例如在“分数乘法”教学中,通过长方形面积模型将抽象运算转化为直观图形分割,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典型应用。这种视角让我意识到: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学生记住公式,而是通过思想方法的浸润,培养其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正如低年级教学中用“小棒计数”建立位值概念,实则是符号化思想与抽象思维的启蒙。

二、教学渗透:润物无声的智慧耕耘

书中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需“如盐入水”这一比喻精准道出了教学设计的精髓。我曾困惑于如何将高维思想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语言,直到看到书中案例:面对“鸡兔同笼”问题,用“抬腿法”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算术,正是转化思想的生动演绎。受此启发,在教授“多边形面积”时,我尝试用剪纸拼接活动引导发现图形转化规律,学生不仅掌握了公式推导,更体验到“化归思想”的思维魅力。王永春老师提倡的“问题链设计”也让我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设计阶梯式问题,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数位对齐的规则体系。

三、素养培育:终身发展的思维筑基

“四基”目标的提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标志着数学教育从“解题训练”向“思维发展”的范式转型。书中通过“24点游戏”案例展示如何培养模型思想这与我在班级开展的“数学思维运动会”不谋而合——学生用扑克牌构建运算模型时,既锻炼了计算能力,更发展了策略性思维。特别触动的是作者对“思想方法层次性”的阐述。如分类思想衍生出“单一标准分类”“多维度分类”等子方法,这种系统性认知帮助我在“统计教学”中设计从“水果分类”到“数据可视化”的渐进式课程,让学生感受分类思想从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脉络。

总之,《小学数学与数学思想方法》让我深刻领悟:真正的数学教育应是“用思想照亮知识”的旅程。当我们将符号化思想融入数字认知,用模型思想解构生活问题,借转化思想打通知识壁垒,数学课堂便不再是枯燥的演练场,而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正如王永春老师所言:“掌握思想方法的学生,才是带着数学眼睛看世界的人。”

教师冯嘉昕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

冯嘉昕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始终在探寻教育的本质与真谛,渴望在教育的沃土上播撒希望的种子。近日阅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以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教育本质的窗口。书中传递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让我对教师角色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坚定了我在教育路上不断前行的信念。

一、教育的根基:以童心唤醒爱心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强调:“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教师若想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必须拥有一颗与孩子共鸣的童心。这种童心并非幼稚,而是对儿童世界的理解与尊重。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烂漫,他们的情感纯粹而直接,教师唯有放下成人的权威,用平等的姿态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建立真诚的师生关系。正如书中所言:“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 这种以童心为纽带的爱,让教育不再冰冷,而是充满温度与生命力。

二、师爱的本质:尊重与责任并存

书中对“师爱”的诠释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李老师提出:“爱不仅是欣赏优秀的学生,更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责任。”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性格各异、成长背景不同的孩子,有的聪慧敏捷,有的敏感内向。真正的师爱应如阳光般普照,既不因成绩而偏倚,也不因缺点而否定。教育需要耐心等待,需要包容学生的“不完美”,更需要用智慧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这种爱,是“用生命唤醒生命”的坚持,是对学生一生成长的深切关怀。三、师生关系:从权威走向平等

传统教育中,教师常以“管理者”自居,而李镇西老师倡导的师生关系则是“心灵的伙伴”。他写道:“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心灵的接触。”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同行者。通过共情与对话,教师能化解冲突、激发潜能。例如,面对学生的错误,批评不如引导反思;面对学生的困惑,说教不如共同探索。这种平等的关系,让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成长,也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四、教师的自我修行:终身学习与反思

书中反复强调,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持续的阅读与反思。李镇西老师本人便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他通过广泛阅读教育经典、记录教育随笔,不断丰富教育智慧。对于小学教师而言,面对快速变革的教育环境,唯有保持学习力,才能应对挑战。例如,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核心素养培养等理念的落地,要求教师不仅深耕学科知识,还需拓展视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同时,每日的教学反思如同“教育日记”,帮助教师沉淀经验,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教育的情怀: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做最好的老师》最触动我的,是书中传递的教育情怀。李老师认为:“教育不是功利的角逐,而是生命的对话。”小学教育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每一句鼓励、每一次倾听,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价值不在于培养多少“尖子生”,而在于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珍视。这种情怀,让教育超越分数与排名,回归“育人”的本质——培养完整的人,而非机械的答题者。

结语:教育是生命的彼此照亮

《做最好的老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教育初心。它让我明白,教师的“最好”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心怀热爱、永不止步。未来的教育路上,我将以书为伴,用童心守护童真,用爱心滋养成长,努力成为学生生命中的“点灯人”。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教育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创新,美在每一天与孩子的真诚相遇。”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籍可以带我们抵达。”一次次阅读分享,不仅是对文字的品读,也让各位老师心灵共振。愿每个人都能在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让阅读成为照亮前路的光。

 

图/文:何 蕊

初审: 李 菁

终审:王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