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韵含情,育心无痕”——师院附中教师读书分享活动第八期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书籍则是这场旅途中的珍贵行囊。在这个寒假,老师们用阅读为教学赋能,在文字里探寻教育的本真。让我们走进师院附中教师读书分享活动第八期,在共享中畅谈读书体会,在感悟中讲述教育故事。
教师袁梅
《论语》读书心得
袁梅
作为一名教师,读《论语》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书中的许多观点不仅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也让我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了改进的方向。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差异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这让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学习节奏。在课堂上,我开始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多些耐心,对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更有挑战性的问题。这种调整让课堂氛围更加融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二、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句话让我明白,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影响很大。比如,我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自己也会认真备课、批改作业;要求学生守时,自己也会提前到教室。这些细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认真态度,他们也更愿意遵守规则。
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让我意识到,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比如,我会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教育类书籍,参加教学培训,甚至向年轻教师学习新技术。这不仅让我在教学上更有底气,也让我能更好地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
四、启发思考,而不是灌输知识
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让我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现在,我会在课堂上多提开放性问题,比如“你觉得这个问题还有哪些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课堂参与度也提高了。
五、关爱学生,建立信任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这让我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比如,我会在课后和学生聊聊他们的兴趣爱好,或者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这些小事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
六、教学相长,向学生学习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让我明白,教师也可以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比如,有一次学生用了一种我没想到的方法解题,让我很受启发。这让我更加尊重学生的想法,也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达。
《论语》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我会继续以书中的智慧为指导,关注学生、提升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更称职的教育者。
教师赵丽
读《教育新理念》,思教育新方向
赵丽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袁振国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如同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教育的新方向,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为深刻且全面的认识。
《教育新理念》以其深刻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育理念。袁教授在书中指出,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书中关于创新教育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袁教授强调,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而教育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袁教授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也让我深感共鸣。他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还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为推动教育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新理念》还让我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读完《教育新理念》,我深感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书中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阅读这本书,共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书香袅袅,岁月悠悠。师院附中的老师们将继续以书为友,以思为伴,在教育的田野中深耕不辍,把汲取的智慧化为课堂上的从容与创新,在行动中践行教育理想,共同书写教育的美好篇章。
图/文:何 蕊
初审: 李 菁
终审: 王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