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眼、手、心的连接”
综合组马巧玲
4月8日,我有幸在陕西师大实验小学聆听了三位名师的现场教学,及几位专家有关版画、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中高段教学中的重要性相关专题讲座。名师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如一缕春风,激起了我对小学美术常规教学的思考,对我触动最大的是谢玲玲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画你、画我、画人像》一课。谢老师这节课大胆创新,教学形式别具一格,特别是以下几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是作画工具独特。谢老师以竹筷子作笔,把筷子一头削成薄片,另一头包上海绵,筷子接触纸面的角度不同,就可以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既可以纤细如丝,也可以粗犷豪放,海绵头蘸上墨水染色,看似简单的工具,实则一笔多用,可以千变万化的点、线、面。
二是作画方法奇特。传统画人像的方法都是有整体——局部——整体,但谢老师兵出奇招,出人意料。四年级学生从心理上已不满足于儿童画简单的线条勾勒,而大脑里储存的根深蒂固符号式造型语言影响着学生创造性的表现。因此谢老师首先让学生盲画,用纸盖住笔尖,不看自己的画,之用心观察模特,把看到的细节用线条画下来。这一环节,不注重画面效果,只是用心观察、揣摩表现。第二阶段,小组面对面,互做模特,每次3分钟,在互换角色。采用看局部画局部,在纸上撕一小孔,蒙住模特的脸,只露出鼻子,以此把纸上的孔逐步撕大,露出嘴巴、眼睛、眉毛等,直到完成人像写生。只露出局部,迫使学生摒弃其它干扰因素,专注于一点,眼、手、心高度配合,协调完成。正是这种强调局部特征的方法,无形在作品中注重表现作画者自我认知的体现,也是眼、手、心超连接的体现。通过这类似于游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到人像速写中,这种由点到面的作画方法,把难点分散,逐个解决,学生易于接受。
在整个作画过程中,谢老师只是轻声细语提醒学生在露出的每个局部形象中,你看到了什么线条,注重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虚实、起伏等变化。课堂上真正体现了探究式学习,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中,教师适时引导,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似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人像写生练习。
从谢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体会到了教无定法,不拘泥于固有模式,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大胆创新,从细节改变,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真正体现美术核心素养——以美育人。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并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