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第38个世界粮食日到来之际,我想同大家重温李绅的《悯农》,在此呼吁并倡导: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据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一个人每天至少消耗粮食一公斤,而一个中等规模以上城市一天就要浪费掉64000公斤饭菜,至少能满足6万人一天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处于温饱线边缘。在全世界范围,每年有数百万人民,包括六百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饥饿。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对比呀!
同学们,请大家想一想,自己有没有浪费粮食的行为?你是否在吃饭的时候只挑自己喜欢吃的?你是否将饭菜吃了一部分就倒掉?你是否将吃了几口的雪白的馒头、包子扔在地上?你是否在外吃饭时因为麻烦或者觉得丢脸,从来没有将剩下的食物打包回家?当你在做这些的时候,你是否感到可惜,感到心疼,扔掉东西时,是否有一丝的愧疚呢?
有人会质疑,我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质应有尽有,还有必要节约吗?的确,节约一粒米意义并不是很大,但是众多人日积月累后,这个数字却大到惊人。据统计,1公斤大米约有米粒40000个,我国13亿人口,若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则全国每天可节约32500公斤大米,每年可节约1200万公斤大米,可养活35000人;若以平均亩产1000公斤计,等于每年开发无形良田12000亩。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浪费的每一粒米,扔掉的每一个馒头,实际上丢弃的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不在于它多富有,而在于它的国民珍惜每一粒粮食和每一滴水;当一个民族的很多人都在肆意浪费粮食,这个民族一定深陷道德危机的漩涡。
《周易》曰“君子以俭德辟(bi)难”,《左传》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唐代魏徵也曾言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明代薛瑄有“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之警言,明代冯梦龙有“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的忠告,自古以来,崇尚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之一,当浪费成为了一种习惯,社会根基将会动摇,“俭节则倡,淫奢则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肩负着民族崛起的重任,让我们常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德,一种涵养,一份责任。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