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

优秀论文

首页 >> 教育科研 >> 优秀论文 >> 正文

汉语歧义现象剖析 蔡群发

发布日期:2018-10-19    作者:     来源:    点击:

汉语歧义现象剖析

蔡群发(咸阳师院附中 712000)

内容摘要

汉语学歧义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语义的准确传递,剖析其产生原因和出现类型, 便于我们交际中避免歧义的出现。

关键词 汉语 歧义 歧义消除

从语言学层面解释,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多种释义,则出现歧义(ambiguity). 研究歧义问题最直接的意义和影响范围最大的就是能减少我们在交际中因歧义带来的麻烦,加深我们对语言的认识。然而歧义并不仅仅是语言内部问题,而且还与语言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日后我们应该加强歧义在语用方面的研究。

近几年高考病句对歧义的考察屡屡出现。如

(1)县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报到。

由于“前”字在此处限定模糊,以致造成疑惑:是10月5日之前的任意一天,还是就在10月5日这一天去报到?

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直接影响语义的准确传递,造成语言交际的障碍。

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

一、多义词引起歧义

一句话里某个词是多义词,这个句子可能成为歧义句。如:

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是指书的颜色而言,也可以就书的内容是色情的而言。

二、多音词引起歧义

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

例句 :这个人好说话。

“好”可读作“hào”,是“喜欢、爱好”的意思,即这个人很喜欢跟别人讲话。也可以读作“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即这个人性格好,容易接受别人的话。

三、同音词引起歧义

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例句: 这是致病的东西。

“致”与“治”是同音词,读“zhì”,当别人读出来后听话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听为“致病的东西”,意思是导致生病的东西。听为“治病的东西”,意思是治疗疾病的东西。

四、词义不明,导致歧义

例句: 山上有许多杜鹃

“杜鹃”既可以是一种花,又可以是一种鸟。

五、词性不明,产生歧义

例句:我跟父亲打猎

“跟”是动词,就是我跟着父亲去打猎;“跟”又可以是介词,就是我与父亲打猎;还可以是连词,就是我和父亲两人一同去打猎。

六、因结构划分不同而形成歧义

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上有不同的划分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例句: 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可理解为动宾短语,意思是猎人的狗被咬死了,死的是狗;也可理解为偏正式的名词短语,意思是猎人被狗给咬死了,死的是猎人。

七、因句式理解不同而产生的歧义

同一个句子或同一个短语,在句式上有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例句: 鸡吃了。

“鸡吃了”是主动句的话,“鸡”是“吃”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意思是鸡已经喂过了;是被动句的话,“鸡”是“吃”这个动作的承受者,意思是鸡被吃掉了。我们给它增加句子内容,放在更具体的语境中就更好理解了。“鸡吃了,狗还没吃呢。”主动句的意思是鸡已经喂过了,狗还没有喂呢。被动句的意思是鸡已经被(人或别的东西)吃掉了,狗还未被(人或别的东西)吃掉。

八、并列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划界不清,形成歧义。

例句: 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例句: 一部分老师和学生。

“一部分老师和学生”一种意思是学生和一部分老师,另一种意思是一部分老师和一部分学生。

九、因语义不明而形成歧义

语言中,孤立的词(除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外)有多义现象,而一些短语和句子孤立起来看也会语义不明确,产生歧义。

例句: 我要炒肉丝。 “炒肉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就会十分明白。⑴我要炒肉丝,你要粉蒸肉。意思我要吃的东西是炒肉丝。

十、标点位置不当而形成歧义

例句:收购站营业员因认真执行规定,对收购进来的有病猪肉,未按该站主任的意图,加盖”合格肉”图章,以致遭到迫害。 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营业员没有给有病猪肉加盖“合格肉”图章,违背了主任的意图,所以遭到迫害。但却在“意图”后边加了一个逗号(此处不应停顿),句子就有了歧义,意思就变成了:营业员给有病猪肉加盖了“合格肉”图章,违背了主任的意图,所以遭到迫害。

十一、代词指代不明而形成歧义

例句:天色晚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死了。 “修车的”是自行车的主人,急于等车修好了回家;也可以是修车的师傅,天色晚了还修不好,怕耽误车的主人回家。

十二、因不正确缩写词语而产生歧义 在一句话中随随便便缩写,不符合语法规定就可能产生歧义。

例句: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服务台。 这句话因为漏了三个“票”字而产生歧义。一种意思是在服务台可以买车票、船票、飞机票、饭票;另一种意思是在服务台可以买车、船、飞机和饭票。

十三、因停顿不同而形成歧义

例句: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伤悲。 这是古人祝枝山戏弄财主的对联。可以有两种读法:⑴“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

十四、主语不明产生歧义

例句:她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一种理解是有一个女儿的她在医院工作,“她”作主语;另一种理解是她的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女儿”作主语。

十五、谓语不明产生歧义

例句:船行二日即到。 “行”做谓语,即船已起程,两天后到达或者是2号到达。“到”作谓语,即裔已行两天,马上就要到达。

三、宾语不明产生歧义

例句:讨厌他的兄弟 宾语既可是“他的兄弟”,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兄弟”,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十六、定语不明产生歧义

例句:我吃了三个姑娘送来的地瓜 。 “三个”既可以作“姑娘”的定语,又可以作“地瓜”的定语。造成歧义的原因是“三个”这个数量短语同时作了句子中后面两个名词“姑娘”和“地瓜”的定语。消除办法是改变量词:如果“三个”是指“姑娘”,将“个”改成“位”;如果“三个”是指“地瓜”,将“个”改成“只”。

十七、状语不明产生歧义

例句:我在火车上写标语 既可理解为我坐在火车上写标语,也可理解为我把标语写在火车上。

十八、重音不同,产生歧义

例句:这个厂一季度就生产五百台 重读“就”,是说这个季度生产的少;重读“五百台”,是说这个季度生产的多。

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和类型,在于便是和消除歧义,以更利于语义的准确传达。

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更换词语。把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换成意义单一的词语,歧义现象便消除了。

例句: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走”有“行走”和“离开”两种不同的解释,故而本句可理解为“行走”了一个多钟头,也可理解为“离开”了一个多钟头。可把“走”更换成“离开”。

2、增设语境。 给歧义句增设上下文,可以消除歧义。

例句:开刀的是他父亲。

这句可理解为“他父亲是主刀大夫”,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是病人”。我们可以增加语境,改为“开刀的是他父亲,他父亲患的是阑尾炎”。

3、调整语序。把句内有关词语的位置改动一下,歧义即可消除。

例句: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斯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是与“学校”承接呢,还是与“(同一个学校的)领导”承接?把“几个学校的领导”改成“学校的几个领导”,表意就明确了。

4、改动标点。

例句: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本句中的“和”如果作连词,那么“他”的行为是背着两位经理的个人所为;如果作介词,那么“他”的行为是和副总经理一起干的。

要在“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之后加逗号,也就没有歧义了。

5、重新造句。

例句: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

“进攻”的施事者是谁?可以理解为巴勒斯坦,也可以认为是以色列。可改写成“巴勒斯坦游击队早就做好了进攻以色列的准备”。

歧义是汉语言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是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语用等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歧义给汉语交际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汉语信息的顺利传达。针对歧义,我们要从语音、语法、语境、语义等方面限制它,但应排除积极歧义句,像有意为之的双关、反语之类的修辞格,会收到积极的表达效果。这一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文艺形式的作品中,如文学作品、幽默笑话、小品相声,谜语等。总之,语言中的歧义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在应用中避害趋利,为语言表达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章婷;现代汉语歧义研究之现状和趋势探究[J];新余高专学报;2004年03期

2.张炳新;英语中的歧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3.孙现瑶;付莉;;《人民日报》50年来文章标题的语言变化[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4.应学凤;;现代汉语单音节反义词音义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