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喜娜15353756131
(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对一堂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课堂的导入,利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对一堂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课堂的导入,利用精心设计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导入更精彩呢?
一、回顾导入法
·回顾复习旧知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这种方式是新旧知识过度的桥梁,既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又能带出新课程。
例如我在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回顾了苏轼选入初中教材中的诗词名句来导入。我这样说:苏轼,他的身影几乎出现在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他,琴棋书画,堪称一绝,诗词歌赋尤令全天下的人赞叹不已。还记得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吗?还记得在西湖边他“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艳抹总相宜”吗?看庐山他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留给我们的绝妙诗句,今天我们再借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睹他旷世奇才的风采吧!
二、设置悬念法
导入可以用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主要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集中注意力,用悬念性的问题创设出学生探索求知的佳境。
例如教学《窦娥冤》戏曲选段,我这样设计导语:长听人家说,我冤得和窦娥一样,大家知道窦娥到底有多冤枉吗?《窦娥冤》一听就是悲剧,大家知道什么是悲剧吗?如果说悲剧就是主人公结局不好,那么窦娥的父亲已给他沉冤昭雪了,这个戏还是悲剧吗?
三、启发式导入法
《学记》中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说老师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学生走,鼓励和启发学生,但不要压制他或代替他们做结论。
例如在教《哈姆莱特》时,我这样导入:“”“To be or not to be,it’s a question”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呢?有学生译前半句说,“做还是不做”“生还是死”,我说翻译家译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我接着启发学生,我们把大家这几种理解放在一起看,可以理解为,“是在斗争中反抗中求生,还是在沉默中忍受命运的摆布走向毁灭”。从哈姆莱特这句内心独白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准备复仇的王子他的纠结与矛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性格中延宕的一面,那么王子的性格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四、情景式导入法
情境导入就是根据课文的内容渲染一种气氛设置一种情境,以激发学生情绪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法常用于小说等文学性作品中,一般先设置一种特定的情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把学生带入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开始学习。
比如我在讲《醉花阴》时,先讲了一个故事:李清照南渡前,和丈夫有十多年住在济南老家,生活和美,有一段时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李清照留下家中,这时他们夫妻不能一起评诗论文,诗词唱和,百无聊赖的她写下这首《醉花阴》寄给在外为官的丈夫,赵明诚看后暗自赞赏,便把自己憋在屋内三天三夜写下50首和诗,并把这51首都未署名的诗拿给好朋友欣赏品评,朋友看后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极好!那么这首诗道出了怎样的情怀?这个千古名句又美在何处?
五、抓住问题,激趣导入法
课文的标题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窗口,有时是文章的观点或作者思想的浓缩,在导入时,也可以依据标题寻找新颖独特的导入方式,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我在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我引用了《爱的艺术》中的几句来激趣:“爱是什么?是一门艺术还是愉悦感?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是,那么获得爱就得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做出一定的努力,那么爱是一种能力吗?”“成熟的爱又是怎样一种精神状态呢?”对于学生很感兴趣的“爱”的话题,我就用这一连串的问题激趣导入。
课前导入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博大精深的,方式方法层出不穷,绝不是这几点就涵盖得尽的,教学时,在操作中还要遵守以下原则:
1.追求目的性。
目的性是说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内容有哪些,设计的导语与教学内容哪一点有紧密联系,不能为导入而导入。
2.注意针对性。
导入还要针对教材及时变换方式。此外,还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心理状况及时调整语言及方式。
3.重视关联性
运用导课的各种方法时,要注意初高中教材的关联,要能以旧知为前提以旧带新,温故知新。
4.体现直观性
导课的方式尽量丰富多样,直观可感的方式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5、语言简洁性
一般地,导语时长3-5分钟,用语尽量精练简洁,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要为一堂课开个好头,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研究,才能让导课真正成为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柳承玮,《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与原则》,选自《甘肃教育》
2、商培军,《如何导入语文新课》
3、许可,《语文课的导入形式》
作者简介:柏喜娜(1970-)女,陕西西安人,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一级教师。